close

長沙每年的禁漁期都會開展向湘江人工放魚。近日,橘子洲頭,上百名志願者和市民一道,把190萬尾(只)優質魚種(蚌)放入湘江。李鋒 攝本報訊(記者 周輝霞)談到放養的作用,畜牧水產部門的宣傳會談到,增殖放流可以改善水質和水域的生態環境。放養的魚兒成了生態衛士,到底是怎樣達到生態保護的效果?湖南省農業大學水產系教授肖調義近日對此進行詳細的科學解答。此外,4月20日,長沙晚報報業集團與市畜牧獸醫水產局還將進行一次公益性放養活動,目前已有近百個家庭報名。願意參加此次活動的市民可以撥打96333繼續報名。
  “湘江河裡有魚了,其最重要的意義是對湘江水體水質的改良和改善。”肖調義認為。
  記者瞭解到,水體的污染,主要是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目前湘江流域各主要大城市均已建有部分污水處理廠,但仍有大部分城鎮居民生活廢水未經綜合處理直接排入湘江,加重了湘江的污染,使湘江水體特別是飲用水源保護區江段中氮、磷、氨氮等有機污染物有超標現象。
  而水體里像氮、磷這些營養元素過剩,就會造成浮游生物的生長過度繁殖,造成藻類瘋長。湘江長沙段的浮游植物有135種,主要是由硅藻門和綠藻門的藻類組成。而水裡的各種生物,包括魚類在內,本身就是一個自我平衡的系統。當這個平衡體系被打破,浮游植物變多,而魚類資源因為各種污染、水利工程改變生活環境以及過度捕撈等原因而變少時,就需要通過人工放流,將減少的這一部分魚類資源進行補充。水體里魚的種群量增大了,那麼浮游植物的種群量就會得到抑制,對於水體水質的改良和改善是有效的。
  至於改善的效果怎樣?肖教授指出,經過測算,魚兒每長一公斤,浮游植物的消耗量在20公斤左右。而每一公斤的浮游植物中,磷、氮和碳物質分佈的比例是1︰7︰40。通過科學的推算,投放的魚苗每生長一公斤,則能通過這樣的生物過程,有效轉化和降解1.4公斤的氮,因此放養一尾“食藻魚”,就能潔凈一片水。
  從長沙的效果來看,放流確實是一種有效的、人為的改良生態環境,增持漁業資源、維持湘江流域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措施。
  湘江長沙段魚類年捕撈量
  ●2005年101355噸
  ●2007年93000噸
  ●2008年以來,長沙開始系統地、規模地開展人工放養和禁漁,2008年起魚產量開始以每年5%左右速度遞增
  ●2010年104328噸
  (據長沙市漁政漁港監督管理站的調查)
  (原標題:一尾“食藻魚”潔凈一片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y69rybwf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